克隆技术问世以来,舆论场上关于它的争议始终如影随形。 可观的商业前景和较高的科研价值推动克隆技术的快速发展。 每当新的研究成果发布,都会引发新一轮的关注和讨论。
刘星(化名)的“公猫”靠着呼吸机,生命垂危。 “公猫”是刘星收养的一只土猫。 他最初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他希望它有一个“懦弱的名字,并且易于支持”。 她尽量靠近“公猫”的耳朵,生怕它听不到。 “如果你能坚持下去,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带你回家。” 刘星顿了顿,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继续轻声道:“如果坚持不了,你还愿意回去吗?” 如果我身边有人的话,我已经联系了克隆宠物公司……”
刘星是一位设计师。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她的声音仍然在颤抖。
有些陪伴,注定不会长久。 普通猫狗的平均寿命在10到15年之间,这意味着它们只能陪伴主人很短的一段时间。
面对心爱宠物的死亡,有些人选择花钱克隆、“复活”心爱的宠物。
“一女子花25万元成功克隆死宠物狗”、“上海一奶奶花18万元克隆宠物”……近年来,类似新闻成为热门话题,引发“克隆宠物”话题进入公众视野。 某商业机构声称:“克隆动物保证与原始动物拥有99.9%以上的相同基因,并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
近日,2023第11届成都天翼宠博会的举办,让人感受到克隆宠物市场的悄然崛起。 然而,当克隆技术进入商业应用后,克隆宠物给人们带来的,除了“天价”成本之外,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与丢失的宠物重新取得联系
最后的告别是在北京通州区的一家宠物医院。 当晚,经过3次救援,刘星15岁的“公猫”依然不见踪影。 总共花费了近10万元的医药费。
在刘星心里,共同生活了15年,“公猫”早已成为家人。 正是这只“公猫”陪伴刘星从深圳来到北京,度过了许多难忘的岁月。 “人与动物的关系很奇妙,如果你喜欢它,它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回报你,这是一条双向路。”
即使在钱最低的时候,刘星也能优先保证“公猫”每周吃两次“妙鲜包”。 看着他享受美食,对于刘星来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天气一冷,“公猫”就会躲在被窝里,蜷缩在她身上。 刘星说,那种陪伴带来的温暖就像黑夜里的一盏灯,给了她很大的安慰。 而随着“公猫”的离开,刘星的心仿佛一下子被掏空了。
幸运的是,克隆技术已经存在。
刘星提前联系了克隆宠物公司,让工作人员尽快赶往宠物医院。 从皮肤取样到细胞培养,每一步都令人心痛。 刘星紧张极了,因为她知道任何一个环节失败都会导致失败。
整个克隆过程真是应了那句话:好事多磨。
培养成功后,细胞被冷冻、复活,最后进入克隆过程。 不幸的是,前两轮克隆都以代孕母猫流产而告终。
尽管宠物克隆公司一再表示,带有条纹、斑块和斑点的克隆动物即使基因相同99.9%以上,在外观上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然而,当刘星第一次看到“复活”的“公猫”时,简直喜极而泣。 八字脸、大耳朵、白斑,还是以前那个“公猫”。
“喜欢!太相似了!”
此时,距离刘星的“公猫”去世已经快一年了。
“面对失去,我们最害怕的是留下遗憾。” 刘星说,克隆技术让她和“公猫”有了更新关系的机会。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心爱的人离开后又回到你身边。”
“天价”背后的诺贝尔奖技术
为了“复活”“公猫”,刘星花了13.8万元,这是宠物克隆公司给出的优惠价格。
“值得!值得!” 当再三被问到是否值得花“天价”克隆一只“公猫”时,刘星总是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
在刘星看来,自己几十万元的年薪完全可以承担这样的开支,而且家人和朋友也都非常支持。
“就像你花很多钱买一个包、买一辆车,不就是因为它能给你带来快乐吗?” 刘星说道。
刘星的态度颇有几分“有钱难买,但知足常乐”的感觉。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它,如果它能回到我身边,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近年来,一种名为“宠物丢失综合症”的现象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 据说,宠物一旦死亡,60%的宠物主人都会进入极度悲伤的状态,严重时甚至可能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而克隆宠物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痛苦的情绪。
刘星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喜爱宠物的群体和消费市场。
艾瑞咨询与京东健康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宠物健康消费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宠物消费市场正在快速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约为3117亿元; 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924亿元; 二线及以上城市21岁至30岁的年轻人是宠物健康消费的主力军。 对于大多数宠物主人来说,宠物更像是家庭成员,能够陪伴他们,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宠物克隆机构声称克隆宠物“将你心爱的宠物带回来”并且“永远不会说再见”。 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克隆宠物每只售价可达数十万美元,这激起了公众敏感的神经,也给克隆技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如今,克隆技术已经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这在技术领域是罕见的。” 河南创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洪波博士介绍说,克隆其实是“体细胞克隆”的缩写,也叫“体细胞核移植”,本质上是一种“复制”技术。
刘洪波形象地将克隆技术比作遗传基因的“搬运工”。 “具体来说,就是将动物卵母细胞的细胞核替换成成体细胞的细胞核,然后形成胚胎,然后植入动物母体内。这个过程中使用的卵母细胞和体细胞都是自然存在的,只不过细胞核本质上,克隆只是遗传物质的人工组合,并不会创造新的遗传物质。”他说。
从世界上第一只核移植动物“火蜥蜴”到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核移植动物“非洲爪蟾”,克隆技术于1935年和2012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克隆技术似乎一直“深藏在深闺”。
直到1996年,英国科学家克隆出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核移植哺乳动物,也被公众称为克隆羊“多利”,克隆技术才终于“家喻户晓”。 此后,以美国为代表的畜牧业发达国家,克隆技术率先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应用市场。
进入商业化新轨道
2017年,中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成功培育出国内第一只克隆狗“龙龙”。 两年后,我国第一只国产克隆猫大蒜诞生。
这给广大宠物爱好者带来了福音。
此前,克隆狗、克隆猫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韩国和美国科学家手中。 “龙龙”和“大蒜”的到来,让它们的主人北京西诺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浮出水面,间接宣告中国已经攻克技术难关,进入克隆宠物商业化轨道。
资料显示,北京华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动物遗传技术。 是一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宠物克隆公司。 其拥有全球领先的基因编辑狗技术,目前已经历四轮融资。
事实上,“多利”之后,克隆牛、克隆猪、克隆猴等相继问世,国内外克隆技术迅速发展。 至于嘟嘟为何锁定克隆宠物新赛道,北京新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米继东坦言,“就是因为商机”。
2012年,宠物热潮兴起,但克隆宠物订单却持续流向韩国、欧美。 受技术壁垒的制约,国内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米继东果断转业创业,联手国内顶尖科学家,开始攻克技术难题。
“克隆宠物并不容易,无论是体细胞系的建立、成熟卵母细胞的获取、体细胞核移植、胚胎融合激活和胚胎移植,都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米继东表示,虽然克隆不同物种的技术路线没有太大变化,但每个物种的繁殖和生理特性都不同,这注定需要开发不同的技术手段。
米继东举例说,克隆狗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如何获得成熟的卵母细胞。 克隆猫时,提取体细胞时对组织的要求更高。 “可以说,每只克隆宠物都是一个新的科研课题。”
短短几年时间,北京华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宠物克隆行业的龙头企业。
米继东透露,到目前为止,公司已经交付了近500只克隆宠物。 经过长期跟踪,这些克隆宠物的生长和健康状况都非常好。
针对外界对克隆宠物价格的担忧,米继东表示,克隆宠物的价格充分考虑了研发生产成本、市场状况等因素。除了隐形的技术门槛外,克隆宠物确实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 包括高端设备、技术人员等硬成本。 “事实上,我们的价格已经是全球最低的,通过技术优化、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未来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
如今,随着国内其他公司的涌入,克隆宠物这个新赛道也越来越精彩。 人们发现,克隆宠物的价格似乎正在朝着“亲民”的方向发展。 在电商平台上,克隆猫的最低价格已从数十万元的峰值降至10万元左右。
监管漏洞加剧公众焦虑
科学家开发出克隆技术,可以让人们永生。 没想到男主角被克隆成功后,克隆人冒用了他的身份并追杀他。 一场激烈的战斗开始了……科幻电影《第六天》的剧情展现了克隆技术对传统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带来的挑战。
克隆技术问世以来,舆论场上关于它的争议始终如影随形。 可观的商业前景和较高的科研价值推动克隆技术的快速发展。 每当新的研究成果发布,都会引发新一轮的关注和讨论。
外界最关心的是,《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规范克隆宠物行业的依据。 它涵盖了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生物安全等方面,但科技部门颁发的这张许可证实际上只承认科技公司和科研机构进行动物实验的资格,并没有限制实验目的。
也就是说,克隆宠物的特殊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同时,鉴于克隆宠物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复制品,理论上不会产生“新物种”并造成危害。 因此,国内外尚无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禁止。
监管空白似乎加剧了公众的焦虑。
近年来,随着克隆宠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面前,监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如何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将克隆宠物纳入全流程监管,成为绕不开的社会命题。
“实际上,我们需要避免以克隆宠物的名义来克隆人类。” 浙江大学国际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潘和林建议,通过“报告制度”加强风险管控,否则,“只要不是国家禁止的事情都可以做”。法律。”
“从全球范围来看,克隆人是被禁止的,这也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共识,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米继东表示,宠物克隆是一个新兴领域,希望国家层面能够出台相关规定。 标准,确保公司的技术创新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们也希望为行业健康发展探索出路,为国家监管贡献一些企业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副教授钟友刚认为,外界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 有关机构在克隆宠物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规定。 但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克隆宠物仍应受到鼓励和宽容。 态度。
当然,公众争议的焦点并不局限于克隆技术的安全边界。
在国外,抗议活动时有发生。 尽管随着克隆技术的不断成熟,动物福利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一些动物维权人士仍然抵制克隆宠物,认为商业机构每次克隆宠物都会牺牲无数实验动物,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为了个人利益而杀害无数动物是“非常残忍的”。
更多的质疑集中在克隆宠物的价值和意义上。 反对者认为,宠物克隆并不能真正让你心爱的宠物起死回生。 它只是一种情感安慰剂,甚至可能有收割智商税的嫌疑。
米继东对此表示理解,因为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出现争议是很正常的。 “我们将从科学和人文关怀的角度为社会提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