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斑锦蛇因其非常艳丽的体色和令人痛心的难以饲养成活的事实,受到人们格外关注。过去这些年中,很多玉斑锦蛇被捕来出售,虽然受到买家小心的照顾,不久还是会死亡。饲养者们因此而灰心,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在中国的很多省份,尤其是在北京,对这种蛇的买卖和因此带来的不良影响给人们更深的印象。后面介绍了一些自己饲养的几条玉斑锦蛇的情况,对人工饲养环境和人工饲养下的行为作简单描述。鉴于目前关于这种蛇的文字资料仍然不多,希望此文对丰富玉斑锦蛇的资料有所帮助。
玉斑锦蛇隶属游蛇科锦蛇属(Elaphe),1882年首先被Cantor发现并命名为Coluber Mandarinus。这种蛇在还被认为是玉斑锦蛇的一个亚种。而现代分类中并没有把它分成若干亚种,尽管它们体色花纹变异很大。人们曾经争论过横斑锦蛇Elaphe Perlacea是否应是玉斑锦蛇的一个亚种,横斑锦蛇最早由Stejneger (1929)记录到,分布在四川省雅安的局部地区,这里也是玉斑锦蛇的分布地区。外观上这两种蛇的头部和尾部斑纹极其相似,身体斑纹也相似,有人(Schulz 1989)提出横斑锦蛇是玉斑锦蛇的变异体,或者可能是当初文字记录上的错误。在发现横斑锦蛇以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再捕获到,人们甚至认为它已绝种。近年来又有少量发现。这两种蛇都生活在山区,最高可达2000到2500米都有发现,玉斑锦蛇甚至可以分布到3000米的地区(Schulz)。分类学更深入的研究最终会弄清这两种蛇的确切定义。玉斑锦蛇是一类中等长度的蛇,体长90~120厘米。较长的个体,尤其是一些生活在南方省份的个体可以超过150厘米(150 cm Schulz 1996)。野外的玉斑锦蛇生活力强,头颈区分明显,雌雄外观上几乎没有差异,只在交配期才能看出雄性尾部有些膨大。身体从深灰色到浅灰色,有时每片背鳞中心还有红斑。头部有黑黄相间的条文一直延伸到背部的黑色四方框。四方框中心呈现鲜斑。
玉斑锦蛇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上世纪末在中国北方很多地区也陆续发现。过去对北方发现这种蛇也一直有争论,直到1996年在北京北部山区获得多个标本后才被国外学者认可。曾有人提出假设,认为北方的这种蛇是由于蛇类交易过程中逃到野外形成的种群。现在知道最北可分布到辽宁省南部山区。但这种蛇的分布似乎更显局域性而不是连续性。这就更加显示出这种蛇的神秘性。
目前这种蛇野外生活资料仍然很少。有些人报道它生活于多石山坡的灌木丛中,常在这类地区的石板下发现此蛇。另外一些报道也发现它在农田和带丛林中。曾有一个蛇贩透露说玉斑锦蛇生活在地表下或草丛下,只在地表下穿行寻找鼠类洞穴,尤其喜食未成年的小鼠和乳鼠。这一点已被饲养下的表现和刚捕获时身体皮肤上粘的大量泥土所证实。
每年有大量的玉斑锦蛇从北京和香港出口到国外。往往几百条放在一个编织袋内,在旅途中会有大部分死亡。在国外这种蛇的价格会高很多。由于这种蛇被大量捕捉和栖息环境的破坏,可能我们还没有足够的CB个体之前就会在野外灭绝。尽管国外已有人(Schulz and Munzenmaier)培育出CB个体,饲养玉斑锦蛇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很多个体会在开食前很快死亡,培育幼体也很困难。只有少数的个体会捕食小的鼠类(Schulz pers. med.),野生个体通常买回不久就死亡。死亡的原因至今是个迷,即使某些个体开了食,也会在吃下第一只小鼠后不久爆毙。这些从市场上买来的蛇往往并没有肠道感染时的粪便,一般就是吻鳞磨破,但仍会死亡。很明显这里还有并非感染或脱水的原因导致它死亡。
1996年4月,在北京某市场获得玉斑锦蛇5条,两雄三雌。其中两条状态很好,估计2到3龄。另外其中一条体色异常鲜艳,体形粗长达130厘米。最小的一条深色雌性个体体长在1米左右。3条大的体重500~600克,2条小的200克,都很健康。没有外伤、眼睛明亮,没有异常粪便,口腔粘膜正常。很奇怪这种蛇约一半以上的个体尾尖都不完整,原因不清。买回后立即给水喝,其中一条居然一口气喝了10多分钟。这和野外捕获时的情况完全不同,野外它们很少被观察到饮水。野外捕获的玉斑锦蛇浴水后会有很多泥浆,可能和它野外生活方式有关。
饲养玉斑锦蛇的饲养箱很简单,50cm×35cm×35cm的纸箱,底材用山毛榉皮,里面倒扣一塑料桶,每间隔5厘米打一小孔,其中有一些潮湿的填充物。填充物每三周更换避免发霉。15瓦的灯泡提供热源和光线。夜间温度在16~20度,白天在22~27度。主要依赖室温变化。
如果想养好玉斑锦蛇,就必须是夜猫子。白天玉斑锦蛇很少活动,总是呆在潮湿的掩体里,这五条蛇的几年饲养中,有两条偶尔在外面看到,另外三条从没出过洞。只有在打开掩体察看它们时才能看到它们。开始时所有的只吃少量的、不规律的或中等量的食物,有四条经过冬眠也一直保持着体重,其中一条不得不填喂,因为它的体重下降得很危险。另外四条第二年开始食量大增,在掩体里生活的很好并在夜间自行捕食投喂在掩体内的小鼠。一条雄性的在春季有规律的爬出掩体并在山毛榉的底材上拱洞,两天后又回到掩体中,这种躁动是发情时的表现。由于它们隐藏的生活方式没有观察到交配。从这几条蛇的饲养经验看能得出它们的某些特点,如果它们整天都隐藏在掩体里,说明它们的健康状况良好。如果它们爬出来,说明一定出了问题。除非是前面说的发情期。原来饲养失败的个体都死在掩体外。健康的蛇在潮湿的环境中即使是快蜕皮时颜色也能保持明亮,但会变深。玉斑锦蛇的捕食过程仍不明朗,很少能观察到它正在进食时的情况。它们主要夜间在掩体内捕食,不喜欢大的食物,喜欢未成年的小鼠和乳鼠。1997年的夏季高温里5条蛇都不进食了,可能因为气温过高。在此之前和以后它们每周能吃5~10只乳鼠。
玉斑锦蛇的确是一种令人着迷的蛇。由于它会很快死亡和它隐居的生活方式,不适合新手饲养,只能是有经验的专业饲养者才能把握,并且这种状况,在有关它们神秘的生存方式没有弄清之前,短期内不会改变。
在这里重谈这个话题,是想和各位爬友一起探讨玉斑锦蛇的饲养方法,分析它的死亡原因。相信很多人都友养死它的经历,如果大家能把观察到的,哪怕是其死亡前的状况描绘出来,对提高饲养这种蛇的技术也是非常有用的资料。按常理,这样一种分布如此之广的蛇应该适应能力很强,但饲养成功的例子还是太少,一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在这种蛇在野外还没有灭绝之前,我们一定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CB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