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秋末提前入洞,随着温度的降低进入冬眠状态,不吃不喝,呼吸和心跳减慢,使体内能量消耗水平降到最低。这样才能依靠冬眠前吃的食物的能量,度过漫长的冬眠期(南方3个月,北方4-6个月)。对于蛇类这种生态节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形象地称之为“蛇以春夏为昼,秋冬为夜”。我国还因为冬季中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地方,因此动物冬眠的时间最长,入地深度最深,冬眠的南界也最南。不过,我国南方地区冬季较暖,因此每当晴天无风,气温升到20#0;25°C时也经常可以看到蛇出来晒太阳,即冬眠有间断或冬眠现象不明显。华南地区几乎所有冬眠动物都不冬眠。
有趣的是,蛇冬眠时常聚群(可能为取暖),而且可以各种蛇共眠。例如明代宋廉等撰写的《元史》中记载有:公元1291年“大同路怀仁县(今山西怀仁)河岸崩,有蛇大小相绾结,可载数车。”
蛇类有天敌。例如猫,鹅,蠓,以及鹰等猛禽。有趣的是,蛇本是老鼠类的天敌,可是在冬眠期间,老鼠反倒可以咬蛇甚至吃蛇,蛇却奈何不得。冬季中挖洞取蛇也是捕蛇者常用的成功方法之一。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还记载说,野猪也是冬眠中蛇的天敌:“唯野猪能食之,土人言冬日蛇蛰地中,野猪嗅其气,辄翻石掘土出而啖(吃)之”。
有意思的是,旅顺口蛇岛上的蝮蛇除了冬眠以外还有夏眠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蛇岛上蝮蛇的主要食物是候鸟,而7,8月份候鸟稀少。因而长期以来岛上的蝮蛇形成5,6月和9,10月两个活动高峰,相反盛夏季节反而潜伏石板下或乱石缝中处于蛰伏状态。
当然,蛇也不耐高温,40-45C以上高温稍久,就会昏迷以至死亡。蛇也会进洞或到荫凉处暂避。这也就是盛夏高温时蛇也反少见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