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棘蜈蚣

author
0 minutes, 5 seconds Read

中文名 少棘蜈蚣
拉丁名 Scor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命名人 L.Koch
别名 金头蜈蚣
形态描述 成体体长110-140毫米,有21个体节,第3、5、8、10、12、14、16、18、20体节的两侧各具气门一对;气门纵裂,呼吸腔有内、外瓣扇,分成外庭和内腔。头板和第一背板金;末背板有时近于黄褐色。胸板和步足均为淡。背面约自4-9体节起,有两条不显著的纵沟。第2、4、6、9、11、13、15、17、19体节的背板较短。胸板纵沟约在2-19体节间。头板前部的两侧各有4个单眼,集成左右眼群。颚肢内部有毒腺,齿板前缘具小齿5个,内侧3小齿相互接近。步足21对。最末步足最长,伸向后方,呈尾状:基侧板后端有2尖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有1棘;背面内侧有一棘和一隅棘。隅棘顶端有2小棘。
生态资料 蜈蚣喜居于潮湿阴暗的处所,多栖息在腐木、石隙间和阴湿的草地等处。性畏光,昼伏夜出,以捕食昆虫为主,其他小型动物亦为猎取对象。一般在10月以后,天气转冷时钻入泥土,潜伏于离地面10-13厘米深的上中越冬。次年惊蛰后,随着天气转暖,出洞觅食。
蜈蚣在春、夏之间产卵,卵数多在15-35个之间,椭圆形,长3-3.5毫米。雌虫具有蜷曲身体,环抱卵群孵化,和保护幼虫的习性。幼虫与成虫的步足数目相同。雌雄两性肛生殖节异形。
地理分布 分布较广,在我国北方陕西、河南、江苏等省较多。
饲养、养殖
化学成分 含有两种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Tyrosine)、亮氨酸(Leucine)、蚁酸、脂肪油、胆甾醇等。
药理作用 蜈蚣对戊四氮、纯菸碱和硝酸士的宁碱引起的惊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对结核杆菌有抑制和杀灭的能力。
药材 蜈蚣为少棘蜈蚣的干燥全体。夏季于雨后上山翻动石块,或于房屋附近的砖石堆中捕捉。捉后用沸水烫死,然后用两头削尖的细竹签,插入头、尾两部,借竹片弹力,使其伸直,置阳光下晒干。
药材呈扁平长条形,长约14-16厘米,宽约0.6-1.0厘米。全体由22节构成,最后一节细小,称尾脚。头部红褐色,有触角和毒钩各一对。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并有两条突起的棱线。腹部黄棕色,瘪缩。每节有足1对,黄红色,向后弯曲,最后的一节如刺。稍有腥气,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应用 有熄风解痉、消肿解毒的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口眼歪斜、淋巴结结核、肿毒疮疡等。用量1-3条。
备注 根据临床报道,有用于治疗肿瘤的,需要较大剂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