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斑鱼属鲈形目,鱼旨科,石斑鱼属,俗称土鲑、腊鲑。盛产于闽南、广东沿海,为上等食用鱼类,其活鱼畅销于港、澳等地。为调整闽东海水鱼类养殖的品种结构,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福建省闽东水产研究所对青石斑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材料和方法1.亲鱼的来源和培育(1)亲鱼来源2000年4月12日从福建省连江县购买网箱养成的3—4龄青石斑鱼36尾(其鱼种来源于福建东山县海区),平均体重为1.1kg。(2)海区网箱培育亲鱼的海区网箱培育在宁德市渔坛海区进行,网箱规格为3m×3m x3m,培育时间从2000年4月12日至2002年4月25日,以鳀鱼或冻、鲜杂鱼为饵料,投饵率为1%—5%,日投两次。海区水温范围为12—29℃,盐度范围为24~31。(3)雄性亲鱼的促熟培育于2001年3月20日至5月20日进行,挑选12尾个体大的亲鱼在海区网箱中单独喂养(当时挤不出),在饵料中添加甲基酮1mg/kg和多种维生素2~3g/kg。(4)室内池强化培育2002年4月25日至5月22日,将亲鱼移到室内水泥池(30m3)进行强化培育,水温控制在25℃左右,喂以鱿鱼或鳀鱼,投饵率为3%—6%,在饵料中添加VE胶囊30粒/d,日换水量为100%,弱光、充气喂养。2.亲鱼性腺促熟和催产2002年5月8日进行性腺促熟,肌肉注射LHRH—A2,剂量为0.5ug/kg。5月22日上午9:00进行催产,肌肉注射HCG十LHRH—A2,剂量分别为1500IU/kg和2.5ug/kg。水温控制在25℃左右。3.室内育苗主要设施20m2水泥池数口,30m2水泥池数口,池深均为1.5m。20m2沙滤池2口,池深2.0m,2.2kw增氧机2台。4.受精卵的收集和孵化在产卵池内用筛绢捞取受精卵,经选优后将受精卵放入仔、稚鱼培育池(面积20m2、水深1.4m),微充气孵化,孵化密度为11.5万粒/m3。孵化水温25.0℃,盐度33.6(海区的盐度为29.6,用食盐提高池水盐度)。5.仔稚鱼培育(1)环境条件光照强度500—3000lx,水温范围24.8—28.0℃,盐度范围29.2—33.6,PH值8.1~8.4,D0值6.4—6.9mg/L,氨氮含量0.10—0.12mg/L。育苗池内气石的分布密度为0.6个/m2,微量充气。(2)饵料系列及其投喂饵料系列分别为:①仔鱼开口至12日龄——牡顺受精卵或担轮幼虫10~0个/ml;②8—20日龄——轮虫5—10个/ml;②15—20日龄——卤虫无节幼体2~3个/ml;④18日龄至出苗——桡足类0.5~2个/m1。轮虫、卤虫须用小球藻或强化剂强化培养6h后投喂,桡足类从海区捞取。(3)水质控制仔鱼破膜孵出后及时除去水表层的粘膜,并用80目网箱进行微流水的换水,换水量约1/3。仔鱼4~10日龄换水量为1/4~1/3,11—20日龄为1/3~3/4,21—30日龄为3/4—100%,30~40日龄为100%—200%。在7~15日龄时,隔天吸污1次,16日龄以后每天吸污1—2次,保持池水清洁。(4)仔稚鱼培育密度仔稚鱼培育密度范围为9.3—0.3万尾/m3。随着个体长大,将培育密度逐渐分稀。1日龄培育密度为9.3万尾/m3(1口20m2池),5日龄时分为2口池(2口20m2池),密度分别为4.0万尾/m3和3.7万尾/m3;13日龄时进行第二次分池,增加1口30m2池,密度分别为1.3万尾/m3、1.5万尾/m3、1.2万尾/m3;出苗时密度约为0.3万尾/m3。(5)大小分选培育当仔稚鱼进入20日龄后,大小差距逐渐加大,此时其背鳍、腹鳍、胸鳍鳍棘又长又硬,不宜进行分选。35日龄时鳍棘基本消失,体质也较强壮,可以按个体大、中、小进行分选,继续培育。(6)添加小球藻液从仔鱼孵出到仔稚鱼30日龄,每天向育苗池加入30—50万个细胞数/m1,以改善育苗池的水质条件,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并使作为仔鱼饵料的轮虫不呈饥饿状态,满足仔鱼对w3不饱和脂肪酸的需要。结果1.亲鱼培育亲鱼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