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5届“全国爱鸟护鸟周”活动启动之际,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刘迺发指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鸟类种群数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在长期跟踪研究鸟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过程中,刘迺发教授发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是造成鸟类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刘迺发教授说,环境破坏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生态环境破坏,指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得鸟类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全球变暖,导致鸟类改变迁徙路线,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不适而死亡。而鸟类种群数量减少更主要的原因是微观的环境变化,这种变化以人类的干涉、破坏为主。比如人类活动破坏湿地,湿地面积减少,使得在湿地环境下生活的水禽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农作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鸟类吃了带有毒性的化学物品,鸟蛋含钙减少,繁殖后代的数量和质量下降,从而导致种群减少;还有草原牧区大量使用化学药物灭鼠、灭兔,猛禽类吃了带有毒性的老鼠、兔子等食物,就会二次中毒身亡。 为改变人类活动破坏自然环境、导致鸟类种群数量非正常减少的现状,刘迺发教授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专门法律,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