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精心维护的鱼塘水域深度已经超越了传统标准,从之前的1到1.2米加深至1.5到1.8米,有些甚至达到或超过2米。这种深水养殖方法不仅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还能减少劳动成本并提升整体养殖效益。然而,这种池塘深化也给鱼类疾病防治带来了挑战。这是因为在现代养殖中,各种鱼类品种更加多样,底层和中上层鱼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当这些鱼受到细菌感染或寄生虫侵袭时,对整个池塘进行消毒和杀虫处理就变得困难起来。由于温度差异问题,一般药剂无法直接作用于底部和底层区域,即使按照池水容量恰当使用药物,也难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例如,在混杂培育中的草鱼、鲫鱼、鲤鱼同时遭受细菌性疾病之苦,用药后草鱼迅速康复,而底层鲫、鲤则持续死亡。此情此景引发了对如何有效防治这一现象的问题。针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在用药前,让底层的生物能够浮起,以便药物直接接触它们。在使用治疗剂前,可以通过氯制剂片剂小批次放入池底,使其强烈刺激力迫使沉眠于泥沙下的生物浮出水面,然后再施用相应治疗成分,并在几小时后启动增氧设备,将所有成分均匀混合于整个池区内,这样既可确保第一时间给予救治,又避免过度使用或浪费任何一种化学品。而且,在选择治疗成分时,我们应当尽可能选用刺激性较低但疗效高昂如碘制剂等新型产品来减轻潜在负面影响。此外,不断研究与实践新的技术手段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