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高端养殖场的水深已经超越了传统的1.5至2米的标准,有些甚至达到了3米或更高。这种深水养殖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而且还能大幅度减少劳动成本,从而增强了养殖效益。不过,这种深水环境也给鱼类疾病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不同品种鱼类的混合养殖和栖息层分化加剧,当鱼群遭遇细菌性或寄生虫性疾病时,进行池塘消毒和整体杀虫变得更加棘手。这是因为药物难以直接到达底层,因此即便按照剂量使用,也难以达到全面的治疗效果。例如,在混育池中,一旦草鱼、鲫鱼、鲤鱼同时受到细菌感染,虽然草鱼能迅速康复,但底层鲫鱼和鲤鱼仍然持续死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在使用治疗药物之前,要确保所有生物都上浮,以便药物可以均匀作用于它们身上。这可以通过在池底放置氯制剂片剂来实现,它们具有较小用量且强烈刺激性,可以迫使底层生物上浮。此后再施放适当数量的治疗药物,然后等待几小时再启动增氧机,使药液充分混合至整个池塘内,从而保证所有生物能够及时接受治疗,同时避免药物浪费和过量的问题。在选择治疗药品时,我们应尽可能选用对动物刺激程度较低的一些,如碘制剂等,以减轻其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