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肝吸虫病主要有华枝睾吸虫和后睾吸虫。此吸虫寄生于猫的胆管内,引起胆汁排泄障碍、胆管炎、胆囊炎及全身黄疽为特征。 【病原】 华枝睾吸虫,虫体扁平、柔软、半透明,呈葵花籽状,前端狭小,后端钝圆,一个咽呈球形,有两个吸盘,口吸盘大于腹吸盘。虫体长1~2cm,宽0.2~0.5cm,两条盲肠很长可达虫体末端,两个呈树枝状,在虫体后端呈前后排列。卵巢呈分叶状于阜丸前部,阜九和卵巢之间有一个大的受精囊,卵黄腺位于虫体两侧,生殖孔位于腹吸盘前缘。虫卵黄褐色,卵壳厚,大小约29微米×17微米,形似灯泡,内含毛蚴。后睾吸虫,虫体长0.7~1.2cm,宽0.2~0.3cm,新鲜虫体呈淡红色,体表光滑,食道短,两侧盲肠达虫体后部,口吸盘和腹吸盘等径,呈裂状分叶,排泄囊从中间通过。卵巢小,位于虫体的后l/3处,卵黄腺于两侧。虫卵大小26微米×11微米,有卵盖,排出的卵内含有毛蚴。虫体形状似华枝睾吸虫。 【生活史】 两种吸虫的生活史大致相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落入水中或被雨水冲人到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毛蚴在淡水螺的消化道中孵化,然后进人螺的淋巴系统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脱离螺体后落人水中,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吞食,然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的肌肉、鱼鳃和鳞片中,发育为囊蚴。当猫食人第二中间宿主时,囊蚴在猫的十二指肠中破囊而出,经总胆管进入胆管,也可经血液到达胆管,在胆管内发育为成虫。虫体阻塞胆管,刺激胆管及胆囊形成全身性黄疽及胆管炎和胆囊炎。 【症状】 虫体寄生于胆管及胆囊中,机械性的刺激胆囊及胆管黏膜,引起胆管壁变厚、发炎,影响胆汁排泄,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临床上出现呕吐、腹泄。大量虫体寄生时,可使胆管阻塞,使胆汁排泄受阻,胆汁在体内集聚形成全身性黄疽,先以可视黏膜出现,如眼结膜、口腔教膜,几天后可见全身皮肤变黄。由于虫体寄生时间较长,长期刺激肝脏胆管,可使肝细胞变性、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腹外触诊时可以感觉到质地较硬增大的肝脏。 据临床死亡剖检的病例可见,肝脏可达正常肝脏的2~3倍,且表面凸凹不平,质地坚硬。临床上还可见到精神沉部,病初食欲逐渐减少到不食,继之呕吐、腹泻、脱水,可视黏膜及皮肤发黄,尿液呈桔。 【诊断】 该病不难诊断,黄疽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尿液桔。结合问诊,该病都有吃过生淡水鱼的病史,吃过生淡水鱼后7~25天出现黄疽症状可确诊。 【治疗】 ① 首选药吡喹酮,0.05克/千克体重,首次口服后隔5~7日再服第二次。 ② 丙硫苯咪唑,1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1次/日,连服2~3日。 ③ 全身性疗法:消炎、补充能量、补液。庆大霉素l万单位/千克体重,2次/日。三磷酸腺苷(ATP)10毫克、辅酶A50单位、5%葡萄糖30~50毫升,混合静脉注射。有呕吐的猫可应用止吐药、胃复安1.5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 【预防】 禁止猫食用末煮熟的鱼类、虾,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