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经过5年的“春禁”后,长江池州段的鱼群种类、数量变化如何?“春禁”给渔民带来了什么影响?长江春季禁渔期制度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长江鱼类资源保护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长江渔业出现回暖 渔民老杨,今年62岁,自年少时就是贵池区江口街道沿江段的捕鱼好手。自2002年我市实行长江春季禁渔以来,老杨明显地发现,长江里鱼儿变大了,近年难得一见的鱼类又零星出现了,鱼的数量和种类情况一年比一年好。 据悉,我市在首次禁渔之后就有渔民在长江东至段捕到了鳗鱼,此外也曾发现了种群数量在10头以上的江豚群。记者从今年3月份我市长江鱼类资源监测信息了解到,现在长江池州段渔获物中有各种鱼类60余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10余种。 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平缓的长江池州段非常适宜鱼类的产卵和生长。但从上世纪八十年始,尤其是近几年,长江渔业资源有衰退迹象,青、草、鲢、鲫等常规鱼类产量在下降,四大家鱼鱼苗年张捕量不足2000万尾,鳗鱼、河豚等渔汛已不能形成,鲥鱼已近绝迹,河蟹、刀鱼年产量已很少,且个体趋向小型化。市畜牧水产中心主任刘华明告诉记者,导致长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原因除了受到水利工程建设、水域环境污染、围湖造田的影响之外,滥渔滥捕,没有给鱼类资源一个生存和休养生息的环境和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市畜牧水产中心主任刘华明还介绍说,长江禁渔绝不仅仅是保护几条鱼。稳定和恢复捕捞产量,更重要的是保护整个长江生态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好长江这个鱼类基因的宝库,使其成为经济鱼类的苗种基地和水生野生动物的乐园。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实施长江春季禁渔5年来,长江池州段在禁渔期和禁渔区内确保管理的江段实现了“江中无渔船、岸边无网具、市场无江鱼”的目标,同时结合开展长江增殖放流,打击电、毒、炸鱼等非法捕鱼活动,有力保障了长江禁渔期制度在池州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江渔业资源衰竭势头。 广大渔民普遍理解 据了解,我市目前共有299户964名专业渔民靠“江”吃饭。自从我市实行长江春季禁渔以来,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渔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护,受到了广大渔民的普遍理解和欢迎。 在东至县大渡口镇圩区采访时,记者遇到一家四代同堂的渔民家庭,他们早早就做好了迎接“春禁”的准备,在成员分工上有的到镇上打“短工”,有的留在家里修补渔具。谈及长江“春禁”的好处,这一家人告诉记者,在每年4-6月鱼类繁殖生长的关键时期全面禁止捕捞作业,就是在保护“鱼妈妈”正常产卵繁殖和“鱼宝宝”正常健康成长,这样开禁后捕鱼不仅数量多,而且个体大,保准能卖上好价钱。家住贵池区秋浦河孔井段圩区的渔民何广亮说:“俗语说得好:‘春禁一碗籽,夏收一担鱼’,只有保护好长江里的鱼,渔民才有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可能。”虽然目前自家船靠岸、网入库,但何广亮并没闲着,前几天他报名参加了区水产局组织的淡水龙虾养殖技术培训班,现已开始张罗以2万元租金揽下200亩外滩养殖龙虾。记者走访了一些菜市场、饭店、渔港码头等水产品经销场所,发现禁渔期间市场供应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倒是随着这几年长江禁渔,“江鲜”的供应量逐年增加,以前“千金难求”的鱼也都重现市场,市民们更有口福了。 为解决渔民在禁渔期间的生产生活困难,我市在抓好禁渔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解决禁渔期间专业渔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在禁渔期间对专业渔民进行困难救济。“春禁”期间,渔政人员经常深入渔村、船头、码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