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苗种的中间育成是指稚贝在室内经过一个阶段培育后,由于室内环境条件很难满足稚贝生长发育的需要(成本太高),在其达到一定规格后,移到海上培育成可供养殖、增殖的苗种过程。 1.加强出池前的稚贝锻炼准备工作 第一,加强幼苗下海前的锻炼:在室内幼苗已附着后应立即增加动水的力量与时间。 第二,增加投饵量加速稚贝的生长:幼虫后,生活力增强,投饵量可增加到前期1—2倍,以便加快幼苗生长,使体长达500μm以上再向外海移养。 第三,加强光线:幼苗附着后贝壳颜色与光强有直接关系。为了使幼苗健康成长与适应海上自然光强,减少垂直移动而造成脱落,此时可采取尽可能地提高育苗室光强的措施。 第四,下海前洗下过密与附着不牢的幼苗:附着类型的贝类有群聚习性,由于池内采苗器的空间有限,因此出现过密现象,尤其在角落里和近水表层的采苗器上往往聚集成团。这些幼苗下海后很容易成团脱落,因此除了多换和倒置帘子的位置以减少成团现象外,还要在下海前反过密和附着不牢的幼苗洗下,令其重附在空白帘子上然后下海。 第五,在适当时期下海:附着后的幼功不宜在室内长期培养,一般在附关后几天或长至体长500μm以上时便可下海。下海前应注意温度不要相差太大,并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防止下海后遭到大风浪的袭击,和由此而带来严重的淤泥沉积。另外,还要注意尽力避开当地附着生物如海鞘类以及海藻的大量繁殖时期。 下海时选择在风平浪静的早、晚或阴云天,应避免暴晒与受强光刺激。运输可用干运,但要有遮盖设备保持湿润。操作要轻,下海挂的水层约在水下1~1.5m(以防风、防光、防附),待适应后,再提升水层。 2.出池前的保苗器材的准备工作。 (1)在出池前一段时间准备好出池用的一切不同规格的网袋、网箱、塑料桶,分苗网袋,及一切工具。 (2)选好中间育成海区:首先应选好海区,设置筏架及整畦,暂养海区应选择风浪小,水流平缓,水质清洁,无浮泥及污染,水质肥沃海区。 3.出池前的稚贝计数 稚贝出池下海,首先要统计它的数量,便于统计出苗量及保苗率,同时也便于控制放养密度。计数方法可采用取样法,求出平均单位面积(或长度)或单个的采苗器的采苗量;也可采用称量法,取苗种少量称量计数,从而求出总重量的总个体数。 中间育成 由于小稚贝和幼贝很不稳定,容易切断足丝,移向他处,下海时,环境条件突然改变,也就造成了附着型贝类下海掉苗,目前附着型贝类下海后保苗率均较低,贻贝较好可达50~60%,扇贝20~30%,因此向海上过渡是目前人工育苗中较关键的一环。 扇贝幼体在室内培育至壳高350—450μm的附着稚贝时,便可移至室外进行中间暂养。为适应室内和海上水温差异,出池前逐渐降低水温至接近自然水温,此时贝苗因个体较小,降温后附着力减弱,极易从附着基质脱落,加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所以在长到2mm前为死亡高峰期,此阶段也是苗种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