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饲养方法
①池塘标准:
池塘必须具备充足的水资源,没有有害物质,灌溉便捷,水域平整牢固,污泥厚度低于15厘米,且不易积聚。池埂高出河面40厘米左右,以防止漏水和鱼类逃跑。在池塘中推广种植水浮植物,如莲叶或浮萍草,它们既能提供遮阴又能清洁水体并作为辅助精饲料来源。在投放鱼苗之前,一定要对池塘进行彻底的干涸、清理、消毒和杀菌,以及施用底肥。然后使用自来水调节到适宜的水平,当微生物在精饲料中达到繁殖高峰时,再开始放入鱼苗。
一般而言,池塘面积应为600-2000平方米,上游至下游深度保持在1-1.5米之间。
②鱼种散养:
散养时需选择一致规格型号的鱼种,并根据其尺寸、所处环境以及精饲料供应情况确定每平方米可容纳多少数量的小鲶鱼。一般来说,每平方米可容纳10公分以上的小鲶鱼5-10尾。采用大型小鲶鱼可以提升存活率和生产效率。下次投放的小鲶鱼应该至少有5公分长。
③平时管理方法:
需要定期清除过剩的精饲料以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不让密集排列造成氧气不足问题。此外,要注意加注新鲜过滤后的水以防止带入潜在危险如裂头蚴等寄生虫。此外,还要留意蛇鼠洞穴及雨季可能导致的洪泛逃逸情况,对于巡查应确保无系统漏洞且拦截设备完好无损。
革胡子鲶与其他非肉食淡水魚类(如链鳙、草魚、罗非魚)可以共同栽培,但与肉食性淡水动物不得共栽。群体养殖中的各个物种都应有一定的大小,以便能够共享同一个干渔区。当主导物种是革胡子鲢时,可以搭配家禽或家畜;当主导是其他类型,则可以通过自然捕捞的杂小动物或自然生物做为它们最终进食材料,无需增加额外投喂。
分汕:
温度适宜,小鮊成长迅速,可快速形成“顶口”现象,即密集排列难以呼吸。这时候夜间12点或早晨太阳光未照射前观察所有露出表面的幼鮊,如果它们随即钻回深处表示没有“顶口”,如果迟缓仍然在表面摇摆,则说明存在“顶口”。根据这些状况判断后期分汕操作更安全,也可预估未来情况,为避免幼鮊受伤,在执行分汕工作前后三餐时间内细心操作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