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浪鱼,学名蓝圆鲹,别名又名刺巴鱼、棍子鱼、池鱼、黄占、池仔、熟鱼。鲈形目鲹科圆鲹属的一种。体纺锤形,稍侧扁。脂眼睑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仅瞳孔中央露出一长缝。 巴浪鱼上 巴浪鱼,学名蓝圆鲹,别名又名刺巴鱼、棍子鱼、池鱼、黄占、池仔、熟鱼。鲈形目鲹科圆鲹属的一种。体纺锤形,稍侧扁。脂眼睑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仅瞳孔中央露出一长缝。 巴浪鱼上颌后端较钝圆。体被小圆鳞。有侧线,侧线直线部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上具棱鳞。胸鳍长与头长之比随鱼体的大小而异。背鳍前部上顶有一白斑。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分布于中国海南省到日本南部;在东海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沿岸,为南海经济鱼类之一。 1、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稍侧扁。脂眼睑发达,前后均达眼中部,仅瞳孔中央露出一长缝。上颌后端较钝圆。上下颌有一列细牙;犁骨牙群呈箭头形;腭骨和舌面中央有一细长牙带。体被小圆鳞。侧线直线部始于第二背鳍10~14鳍条之下方,侧线直线部的全部或绝大部分上具棱鳞,最高棱鳞大于眼径的 1/2。第二背鳍和臀鳍的后方各有一小鳍。胸鳍长与头长之比随鱼体的大小而异。背鳍前部上顶有一白斑。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分布于中国海南省到日本南部;在东海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沿岸。南海密集区在中国浅滩南部、粤东碣石湾外近海、珠江口、海陵岛及海南省东北部近海。 生命周期短,最大为6龄。生长快,1龄就能产卵。自12月至翌年4月分群产卵。夏季在沿岸广泛出现幼鱼密集区。产卵后的群体和幼鱼分散到近海较深处,部分能到外海。为南海经济鱼类之一。 为暖水性中上层洄游鱼类,喜集群,索饵期间夜晚有趋光性。生长速度快,主要摄食桡足类、磷虾类、端足类、虾类和小鱼等。叉长一般为120—270毫米,大者可达290毫米。20世纪70年代为南海与东海产量较高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为保护该鱼资源,中国规定可捕标准叉长为180毫米。 2、生活习性 巴浪鱼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具洄游习性,喜结群。以桡足因、介形类、萤虾、鳞虾、七星鱼等为食。 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巴浪鱼叉长200mm是其摄食取向的拐点,小于这个叉长的巴浪鱼以浮游甲壳类为主,大于这个叉长的以捕食小型鱼类为主,随着叉长的增大巴浪鱼更多的以游泳动物为食。根据巴浪鱼摄食饵料的类群变化,东海巴浪鱼的营养级为3.55,属于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混合食性的肉食性鱼类。 巴浪鱼的摄食种类有80余种,浮游甲壳类(主要包括浮游甲壳类幼体、磷虾和桡足类等)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食物类群。若按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排序,优势饵料种类最高的是七星底灯鱼(IRI%为40.44%),其次是口虾蛄Alima幼体(IRI%为14.24%)、太平洋磷虾(IRI%为11.26%)等。统计分析检验表明,巴浪鱼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系数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叉长变化(P<0.01),摄食强度春季最高,秋季和夏季相对较高,而冬季最低;叉长50~99mm和200~299mm的巴浪鱼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强度相对较低。 食物组成也随季节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春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口虾蛄Alima幼体为食,夏季主要以甲壳类幼体为食,秋季主要以七星底灯鱼和太平洋磷虾为主食,冬季食物匮乏,小型桡足类丽隆剑水蚤和糠虾类占其食物组成的很例。 3、繁殖方法 巴浪鱼生命周期短,最大为6龄。生长快,1龄就能产卵。自12月至翌年 4月分群产卵。夏季在沿岸广泛出现幼鱼密集区。产卵后的群体和幼鱼分散到近海较深处,部分能到外海。为南海经济鱼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