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野牛特征及生活习性

美洲野牛是鲸偶蹄目牛科野牛属动物。美洲野牛和欧洲野牛较像。美洲野牛头大,嘴较短,颈部短而肥胖,前半身较大,后半身较小,看上去不太匀称,肩部高高隆起,躯干明显向后倾斜,臀 美洲野牛是鲸偶蹄目牛科野牛属动物。美洲野牛和欧洲野牛较像。美洲野牛头大,嘴较短,颈部短而肥胖,前半身较大,后半身较小,看上去不太匀称,肩部高高隆起,躯干明显向后倾斜,臀部较低;雌雄均有角。 美洲野牛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中西部地区,多栖息于草原上。美洲野牛成群生活,喜欢土浴,季节性迁徙,冬季向南方迁移寻找食物更丰盛的地区,春季向北方迁徙,多在早晨与傍晚觅食。美洲野牛主要以草为食,也包括野花、莎草和灌木,每天进食量超体重的1%,每天需要补充水分,在冬季吃被厚雪覆盖的地衣和苔藓。美洲野牛妊娠期为9-10月,每年5-8月产仔,幼崽出生3小时后即可奔跑,出生一周就可食草,2-3岁性成熟。寿命长达25年。 过去在北美约有5、6千万只美洲野牛,遍布洛矶山以东广大地区,主要在大平原地带。后因人们滥捕和开发草原使美洲野牛数量急剧下降,几乎灭绝,可称是自然史中的悲剧。到1889年时仅余541只美洲野牛了。美洲野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1、形态特征 美洲野牛体长2.1-3.5米,肩高1.5-2.0米,成年体重350-1000千克。头部和前半部巨大,肩膀犹如高耸的驼峰,脖子短粗健壮,头部体积大并有宽阔的前额,雌雄野牛均有短而弯的角,可作为战斗和防御之用。美洲野牛长得有一点像家养的乳牛,肩部长满了长而蓬松的粗毛,沿头部,颈部,肩部和前肢覆盖全身。冬天的毛长是深咖啡色,夏季则较轻薄和浅色。春天时,长在身体后部及下部的柔软茸毛会脱落。 美洲野牛头、颈和前身的毛比欧洲野牛更长更密,躯体更矮些,骨盆也更小些,它的后身没有欧洲野牛那么发达。总的看来美洲野牛的躯体较欧洲野牛更粗壮些,躯体和四肢不如欧洲野牛的长。它们的嗅觉好而视觉差。 雌性野牛个头比雄性小,驼峰也较小的,颈部略瘦,牛角也更为纤细。 2、生活习性 美洲野牛大量集体居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平原,由加拿大远北的大奴湖至南面的墨西哥,再由俄勒冈州东部至大西洋一带。大群美洲野牛,在格雷特大平原上来回游荡。它们于冬季向南迁徙,夏季时又回到北方。它们是沿着被称为“野牛踪迹”的传统路线行进的。 美洲野牛与欧洲野牛在外表上非常相似,但习性却发生了某些变化。欧洲野牛生活在森林中,以嫩枝叶和小灌木为食,而美洲野牛的草原亚种则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食草动物。 美洲野牛成群一起生活,它们经常在泥土中跋涉,喜欢土浴。把躯体在大石头和树干上磨蹭藉以除掉体外寄生虫。多在早晨与傍晚觅食,其余时间休息。遇到狼群袭击,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食草,草和莎草是该物种的主要食物,其他如开花植物,木本植物的叶子,甚至地衣。在冬季,野牛通过挖掘厚厚的积雪,寻找下面埋藏的植物。 美洲野牛是美国国家公园里最危险的动物之一,尤其是黄石国家公园。虽然它们是不食肉的,但当它们被激怒时也会袭击人类。它们平时的行动显得缓慢,但当它们跑起来却能轻易超越人类,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56公里。在1978年至1992年间,在黄石国家公园被野牛杀死或伤害的人数是同公园被熊伤害的5倍有多(熊为12个,野牛为56)。野牛也有不能预计的能力,而它的身形和结构,也能轻盈地跳越标准的铁丝网篱笆。 3、繁殖方式 美洲野牛在种群之内,各自的公牛形成一个集体并保卫家族集群的母牛,并且驱散向它们挑战的所有其他公牛。交配季节从6月至9月,高峰期在7和8月间。繁殖期的争斗时,两头成年的雄性美洲野牛打架的场面十分壮观,通常只在繁殖季节为了争夺与雌性的交配权而争斗,以大声吼叫,在尘土中打滚,继而摆动头部来摆开架式。这时,通常有一头野牛会让步,如果不让步的话,两头牛就会打起来,头对头部撞击,撞得一大堆的毛发在空中飞扬,接着相互绕圈,再突然转身前冲,试图用角刺伤对手。 雌兽的怀孕期约为9个多月(270-285天),每胎仅产1仔。小牛会在第二年的春天出生,初生的幼仔的体色为淡褐色或赤褐色,三小时内,新生小牛就能够行走,小牛会由其母亲照顾约一年时间。一般3岁为成熟,野生野牛的寿命由18-22年,饲养的则有35-40年。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