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阿曼苏丹渔场乌贼捕捞渔具改进的探讨

目前,西印度洋海域拖网渔船的生产规模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印度洋海域拖网生产的渔船主要以乌贼、章鱼、鱿鱼等头足类为捕捞对象,然而在海域辽阔的西印各国,因渔场环境条件不同,其主要渔获物品种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设计、调整和改进渔具,提高渔获物产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限于种种原因,关于海洋捕捞渔具、渔法调整和革新的经验和技术交流很少,本文以山东圣海集团总公司渔轮在阿曼苏丹海区渔场生产的实际,结合该渔场环境的特点(主捕品种为乌贼鱼),对应用渔具的改进问题进行探讨。 一、渔场自然环境概述 阿曼苏丹共和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东北濒阿曼湾,东南临阿拉伯海,是扼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门户,西部与沙特阿拉伯和也门接壤,北部与阿联酋相邻,属热带气候,天气炎热,雨量稀少。渔场每年6月~8月有强劲的西南季风,风力较大,其他时间风浪较小,海面平静,有大量营养物质入海,是鱼类、头足类、虾蟹类的产卵、索饵场所。 该国允许外国拖网渔船作业的海区为: 1.马西腊岛以北渔场 即北纬21°18′~21°30′,水深25米~50米,主捕乌贼、鲷、石鲈;北纬20°55′~21°05′,水深13米~18米,主捕乌贼。 2.马德腊卡以北渔场 即北纬19°13′~19°25′,水深52米~62米,主捕带鱼、日本金线鱼、乌贼等。 圣海公司渔轮主要在以上两个渔场生产,作业水深一般20米~50米。该海域头足类资源有较大的开发前景,渔汛期为每年的5月~11月,以8月~11月为旺发期,捕捞对象以乌贼为主,其次是带鱼、鲷、石鲈和日本金线鱼等,全年均可生产,一般网产50公斤左右,高产可达200公斤~600公斤。 二、网具设计和使用情况 1999年底山东圣海集团总公司决定派出4艘441千瓦渔轮,首批开赴阿曼苏丹海区生产。出发前进行网具设计扎制。根据搜集到的阿曼苏丹渔场条件,制定总体设计规划为:作业方式为对拖网,捕捞对象以乌贼为主,并考虑到逐渐利用底层鱼类等资源问题,网具设计力求减少阻力,提高拖速,适应底质环境。同时,要改善网口水平和垂直扩张度,提高网具的适渔性。在设计方法上,采取了一些技改措施,设计了20-01型拖网。 2000年3月21日在阿曼苏丹海区正式投产,在生产实践中分析,网具结构基本合理。生产伊始,对渔场环境条件不熟悉,网具调整不适,经常出现。因此他们在生产中又作了适当调整和改进,产量出现上升趋势。经过一段时间后,使用渔具、渔法技术有了提高,这种网具的优越性开始展现。从2000年至2003年连续4年获得高产,每年平均对船产量700吨~900吨,产值81万~98万美元,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后网具还被推荐到其所属的另外8个分公司,网具主尺度被采用。 经过几年的使用,该网具已经成为441千瓦对拖渔轮捕捞乌贼高效的网具。20-01型拖网网具主要技术参数为:网口周长71.5米,网衣总长74.9米,网袖衣长31.8米,网盖衣长9米,网身衣长31.7米,网囊衣长11.4米,上纲长47.1米,下纲长62.4米,空纲长38米,最大网目为250毫米,总浮力2545牛吨,总沉力3220牛吨。 三、几个问题的探讨 [1][2]下一页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