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幼鲸为黑灰色,但成年后呈褐灰色至浅灰色,全身密布浅色斑,以及由鲸虱和藤壶类构成的白色至橙的斑块,这些体外寄生物的斑块成为了该种的特征之一。
迁徙
它是哺乳动物中迁移距离最长的种类,迁移距离可长达10000-22000公里。在太平洋的一侧,灰鲸从5月下旬到10月末穿过白令海峡和白令海西北部,到水温、光照都较适宜的北极圈内索饵,然后开始南移,穿过阿留申群岛,沿着北美洲沿岸南下,每天行进大约185公里。2 月间在水温较高、光照充分的地方繁殖。2月份以后再次开始北进,但路线与南下时不同,从夏季的索饵场所到冬季的地带之间往返大约为18000多公里。在太平洋另一侧,一部分还会穿过对马海峡进入中国的大陆。
食物
灰鲸主要以浮游性小甲壳类、鱼卵,以及其他群游鱼类为食,也吃各种海生生物。但在南下洄游时不摄食,只有往北洄游时才经常摄食。
潜水
它也喜欢进行浅潜水,有时候呼吸数次后,就接着进行一次时间较长但深度约100米左右、前进1千米左右且持续17一18分钟的一次深潜,在这过程中尾鳍并不露出水面,而背部也不弯曲,但当进行深潜时尾鳍常高举出水面。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姿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且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式来获取足够氧气。
发声
一些个体特别喜欢发出一种“哼哼”声,无论何时何地,每小时大约发出50次左右,每次历时2秒钟,这种声音频率范围在20-200赫兹之间,是一种强度可达160分贝的声音,有人认为是回声定位或者群体成员之间交流信号,也有人推测可能是对自然现象如暴风雨或地震反应最近发现表明发出这种声音的是没有找到配偶个体,所以又推测这种“哼哼”声可能是一种失恋叹息或愤懑情绪释放。
天敌
虽然如此,但是它们依然存在天敌,比如虎鲸等,它们经常遭受虎鲸袭击,只能将肚皮朝上浮在水面,用假死方法试图躲避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