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鱼要单独养如何防治孔雀鱼的针尾病避免其受伤害

针尾病在孔雀鱼的幼体养殖过程中尤为常见,通常出现在鱼苗刚诞生至第八周时段,如果不加以防治可能导致整个群体的绝灭,这一惨剧让人深感遗憾。

针尾病的症状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肉眼便能看出尾鳍紧缩成一团,即尾鳍展开角度明显减小,游动异常,有时会独自躲藏于角落或漂浮水面,不断扭动身体但无法前进摄食量大减,最终死亡。对于稍大的个体可能伴有寄生性病菌,可见到其头部或尾部皮肤表面覆盖着白色翳膜。

针尾病的发作环境主要包括:

水域狭窄且生物密集,水质下降、混浊增加、残饵和粪便积累时,更易发生。

水温波动较大,无论是室内外温差还是水域本身温度变化,都容易引发此疾病。

短时间内大量注入新水,也是导致针尾病爆发的一个因素。

为了预防孔雀鱼幼体感染针尾病,可以遵循“稳”字原则,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管理:

稳定水温。笔者发现患有针尾病的案例往往涉及较低温度,一般不超过26度,因此应保持温度在29至30度之间。这一点对鱼类活动和食欲影响极大。在室内与鱼缸间温差过大时,不应充氧,以免冷空气刺激致伤。

稳定水质。避免过密养殖,每个30cm×30cm×30cm的缸容纳50只左右。此外,当残留物品多余应立即更换老旧水,并确保新加入之蓄存液与现有液体温度相匹配,以免冲击幼体。

如果及早发现并处理,可将受感染的小动物单独放置于一个宽敞空间,在适当添加粗盐或青霉素后,用活虫喂食,并保证良好的过滤系统使得水流不断,加强其游动力。一周后,大多数患儿可恢复健康。综上所述,让老旧而稳定的自然环境成为养育孔雀鱼幼体不可忽视的一项基本原则,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它们遭受“针尾”的侵害。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