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棚,是信鸽饲养者,头痛的一件事,且经常发生。第一类多发生在“上瓦”“起盘”后不久初飞的幼鸽。第二类多发生在“冒子”即“动条”3—4羽的青年鸽。 第一类游棚鸽,一般游而不归者居多。据观察,在武汉市郊,这类游棚大多在4-6月、9-11月,天晴、敞棚易出现。游棚的幼鸽多为发育快、体壮,且没有定向或定向不稳。幼鸽初上蓝天,对自身体力和飞行距离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准备”,他们有时合着“放路”赶着回“家”的小鸽群,一起高翔,偏离“熟悉”的轨道,当感觉大事不妙已为时晚矣,只好歇息高处,一旦饥饿难忍,就随波逐流问着就近的鸽群进人它“家”成为“游子”。经记听到的友说:好的幼鸽,好“游棚”。造成这种原因是放、训不当。为减少幼鸽的丢失,开家时,应选择天气好、时间晚、下午亦佳。关养定时放飞的饲养者,放鸽时应使幼鸽在半饥饿状态下作短时间的飞行,先放成年鸽,待其飞行一定时间后,再放幼鸽。 第二类游棚鸽一般表现为:定向飞行后一至二个月一切正常,能按时出、进笼,且无异样。但往往饲养者没有仔细观察,有的青年鸽回笼较晚,在笼内经常被成年鸽啄打,歇息处得不到保证(无固定的停歇处),得不到正常的用食量,经常被饲养者捉握等等,这些都是游棚的先兆。笔者做过试验,每晚进笼,提一羽降雨点,一连3天后,此鸽夜宿高处不进笼,白天仍然进笼吃食,当捉握在手时,反应机敏,神情紧张。曾听一位鸽友说过他养鸽的一个故事:他的鸽笼比较小,只能饲养30多只鸽子,但为了增强“实力”,他经常引进种鸽,造成棚内“暴满”,原有鸽子的“势力范围”经常重新划分,时值春季放翔,他把爱“将”一个个送上,结果兵败“滑铁芦”,复放过千公里的鸽子在500公里成了“游子”,一羽半岁多的灰鸽一站放南线300公里回“家”,但几天以后不辞而别。此事提醒信鸽饲养者:应结合自己的饲养条件,合理选择饲养量,给每羽鸽子有一个安乐窝,以减少“游棚”造成的损失。 受惊吓是游棚的又一个原因。有经验的饲养者,进鸽舍时,常穿固定颜色的衣服,其目的一是干净,二是让信鸽有稳定的安全感。随着季节的变化,有的人常忽视了这个细节,有时着们重红色的衣服进鸽合或拿思色、红色的塑料袋进过会做清洁,遇风吹起,鸽子不知是何物,造成问问槽子惊慌乱串。成问有一定的话节性,惊稽之后会进笼;有的幼鸽,就会因此感到不安全,乱飞乱歇,成为“游子”;有的成鸽也因此落慨而逃。受惊吓还有以下几种:人为驱赶、剧烈异由、鼠患或黄鼠狼等。可见信鸽一旦认定最安全的歇息地发生不安全的事,它就会去重新选择“最安全”的歇息地。 现在,有的养鸽大户采用分棚饲养,即将成年鸽、幼鸽、种鸽分棚养,并在放飞的时间上作一定的安排,以减少失鸽,有饲养条件的人,可借鉴。 有的信鸽饲养者说:什么品系的鸽子好游棚,什么品系的鸽子不游绷。有的人因怕丢失所引进的品种,索性从小关养,长此以往,导致品种优势的退化,一不飞的鸽子只是鸡。只有分析了原因,找出了规律,才能尽快出成绩。 游棚是信鸽饲养者认识和实践常常进入的一个误区,这就提醒饲养者,要努力为信鸽在“脑子”定位自己家的概念创造条件,真正使它们觉得这个“家”有食吃、有水喝、有伴侣,不被侵害,最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