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将身子俯向水面,在水上留下身影,一群小鱼连忙躲避到一边去了。可是另一群小鱼却向藏在不远处的一条鲈鱼游了过去,只见鲈鱼张开大口,小鱼便争先恐后地往口中钻去。
原来这条鲈鱼是这些小鱼的妈妈,当孩子们碰到危险时,急忙跑到妈妈嘴里来避难。爱子的妈妈把小鱼带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再张开大嘴让小鱼游出来。雄性鲈鱼在繁殖季节,都象化了装似的全身鲜艳夺目。
为了争夺“配偶”它们要进行厮杀,就象雄鸡相遇一样,互相扑击,甚至咬掉对方的鳍,直到有一方逃窜了为止。这种鱼的受精卵不是在水中发育长大的,而是在雌鱼的口中发育。雌鲈鱼的嘴很大,在孵化期间,它的头部由鳃盖鼓起,喉咙肿胀,好象增大了许多倍。两周左右后,孵出了极小的幼鱼。最初几天,他们仍留在妈妈口中,并且贪婪地抢吃着那些同水一起流进来的食物残渣。再过一段时间,小鱼在宽阔的江河里可以任意游玩了。不过,一旦遇到危险,它们又会马上回到“避难所”里,甚至还要在里面过夜。直到长大了才过着独立的生活。说来也很有趣,生活在海洋里的海鲶鱼,却是当父亲的抚育子女。每年五月中旬,雌鱼便在雄鱼的嘴里产下300多粒卵,雄鱼闻到雌鱼的卵味便马上在水面上射出,然后又用嘴把吸到自己的嘴里。这种现象在鱼类中是极其少见的。从此,当父亲的就要担负起护理子女的任务。雌鱼产完卵就扬长而去。
有一种圆鳍鱼,对下一代关心备至。每当产卵的季节,雌、雄鱼不约而同地来到海洋中的岩石缝隙间,互相游逗,不一会儿雌鱼产下成千上万粒卵。这种鱼产的卵颜色多种多样,有深褐色的,有红色的、桃色的,还有灰的。这种五颜六色,实在显眼。往往在潮水过后,不少鱼卵暴露在外面,给那些抢食的海鸥等海鸟以吞食机会,可是碰到满潮的时候呢,这些杂色鱼卵,又是其他海洋动物的美味佳肴。因此,保护鱼卵的正常发育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雄鱼担负着重任,它把这众多的卵都集中在一起,然后用自己的身体围成一个半圆形,保护着卵。还不时地用嘴伸入到鱼卵中,使卵能注入新的海水,从而让卵获得更充分的氧气,加速孵化。雄鱼就是这样不辞辛苦地保护着自己的后代,有时还为后代搭上性命。
生活在美洲沿岸的“勒鸟里斯介司”鱼,这种鱼很聪明,雌鱼产卵挑选涨大潮的时候,否则不产卵。至于为什么有这个习性,至今仍是个谜。它将卵产在海水上缘的潮湿泥沙中。这样,以后上涨的潮水既不能淹没所有的鱼卵,也不会把鱼卵冲走,反而使周围保持了湿度,鱼卵因此更能正常的发育。同时,太阳把沙地晒得很暖和,在湿度和温度都很适合的条件下,这种鱼的卵相对来讲就要比其他鱼卵发育成熟得快。待到下一次最大的涨潮期来临时,孵出的小鱼已经可以随着潮水进入大海了,所以不能不说,这鱼妈妈的计划是何等周密啊。
在巴西及奎西那河川中的鳗尾鲶,它们对子女的情感更加深厚,也可以说保护子女另有高招。每当快到生殖季节,雌鱼的腹部便开始慢慢变成一个膨大的海绵状的囊,鱼卵就在这既舒适又安全的囊中发育成长,直到孵化出小鱼。这些小鱼从囊里全部游出来,雌鱼的皮肤所形成的海绵状的囊自然也就又逐渐恢复原状。
栖息在英国沿岸的虾虎鱼,别看这种鱼个体不大,它居然能在繁殖前“营造房屋”。这个“建房”的任务由雄虾虎鱼担任,但是它并不象三棘刺鱼那样辛辛苦苦地来回叼着植物屑片,一点一点地建造着卵巢。虾虎鱼选择的是一枚贝壳(如鸟贝或小扇贝),它将贝壳的凹的一面向下,然后钻入贝壳里,用尾巴扒开沙,造成一个清洁、舒适的小房屋,接着它还要弄出一条地道样的开口并与外面相通,最后它还要把整个建筑用细沙掩盖起来。于是,一间精巧而隐蔽的“育儿室”就这样落成了,受精卵在这种安全地方发育,成活率是很高的。
非洲的异耳鱼在繁殖期间,同样对子女有着深厚的感情,建造“摇篮”的任务是由雌雄鱼共同担任的。它们一般把巢筑在水深约2尺的河底,巢一般筑的很大,直径可达4尺。巢的四壁是用水草的茎做成的。壁厚可达3-6寸。盖好以后,未来的“夫妇”还要在周围徘徊许久,看样子是在进行工程的验收。如果哪儿有不妥之处,它们还要再加工,甚至重修,一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异耳鱼双双进去繁育后代,接着就是看管后代的任务,它们一刻不离开洞口,如果有敌害靠近,它们就毫不客气地把敌害赶跑或者和对方斗上一阵。
南美肺鱼保护后代更为特殊。每年的生育季节,雄肺鱼就在腹鳍里生出很多很多鲜红的小突起,上面布满了血管丝。雌鱼就把卵产在这些小突起上,然后肺鱼再在自制的巢穴里,耐心地等待着小生命的出生。
乌鳢鱼在整个鱼类中是少见的“模范夫妻”。每年的六七月份,雌、雄乌鳢就要忙碌起来,为它们即将出世的孩子准备“摇篮”。这时怀有身孕的雌鱼,不顾身体的不便,用嘴衔来一根水草的茎或一片水草的叶,又接着用身体分泌出来的粘液将水草编织成一个一尺多长的小“摇
[1][2]下一页